首页 关于我们 项目应用 项目终端 新闻动态 合作伙伴 合作加盟

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12-06 13:03 浏览次数:109


 
 

 
 
 

 
 
 
序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一、发展成效 2
二、发展形势 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3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3
二、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4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15
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6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17
第四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2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2
二、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7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7
五、提高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38
第五章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43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3
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45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6
第六章 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8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48
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51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52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54
一、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54
二、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55
三、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57
第八章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59
一、着力抓好新村建设 59
二、协同推进产村相融 60
三、加强和创新新村社会治理 61
第九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63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63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64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6
第十章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保障措施 67
一、加强组织领导 67
二、加强考核评价 67
三、强化法治保障 68
名词解释 69
附:四川省“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表 71

序  言
“十三五”是四川继续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补齐“四化同步”和全面小康中的农业农村短板,是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有关部署,树立发展新理念,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开辟农村发展新气象,特编制本规划。规划立足四川省情实际,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对“十三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出了具体部署。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十三五”时期,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加快破解发展难题。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88处,建成高标准农田2496万亩,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29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3万亩,粮食产量增长6.8%,茶叶产量增长46.6%,蔬菜产量增长25.8%,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7.0%、17.8%、8.0%,水产品产量增长31.9%。二是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从第5位提升到第4位,马铃薯产量和杂交水稻制种居第1位,油菜产量居第2位,蔬菜产量居第5位,茶叶产量居第4位,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均居全国第1位,核桃、橄榄油、花椒、三木药材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年均增长11.2%,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和全省城镇居民平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8:1以下,减少贫困人口977万人。是农业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1.5个百分点,建立了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五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首批和第二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累计新建新村聚居点2.6万个、牧民定居点1243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582个,20%左右的村达幸福美丽新村基本要求。六是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92个县(市、区)878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90%以上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实行了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36.02%,牧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8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5个百分点。七是农业农村创新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农业补贴政策等改革成效显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成率达75%,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农业内部矛盾不断凸显。是农业装备条件支撑不够。农业科技创新性突破少,组装、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运用滞后,适应四川地理条件的农机、加工等设施设备的研发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变化,成果转化机制不活,转化率低,农田设施和农机装备水平有差距,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销脱节,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饲料、转化用粮等大量依靠外省调入,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不够,林竹和草食牲畜产业潜力巨大但发展不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足。我省广大贫困地区农业依然是传统发展模式,支撑不了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发展要求。三是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60%,农业品牌包装、经营和推介不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很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出挑战加剧。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持续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流动,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问题严峻,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前所未有。五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60%以上,耕地质量退化明显,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业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土地、水等刚性约束日益明显,农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展望“十三五”,四川省农业农村发展基本面依然向好,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持续增强。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国家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保险、农村民生工程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大,为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农产品消费潜力巨大。城镇化和工业化“双加速”,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居民收入翻番,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四川绿色、有机农产品基础好、潜力大,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是欠开发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宝库,随着农产品消费需求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品质和个性化追求与日俱增,为四川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抢占全国绿色农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机遇。四是农业农村创新改革推动更加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面创新改革和“双创”战略深入实施,“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内在动力持续增强。五是工商资本流入更加迅速。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搞农业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工商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和农村,通过合理引导和强化监管,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看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必须树立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奋力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要求,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发展战略”,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立足点,以推进脱贫攻坚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让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为美丽四川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农村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特点,挖掘各地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从源头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科教联动,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坚持产业融合。把农业作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村三产业发展,对农业产业体系整体开发,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生态、旅游、健康、教育和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增值收益。
——坚持产村相融。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产业布局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规划产业基地和新村间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培育壮大实现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拓展农业功能,提升新村功能。
——坚持城乡统筹。统筹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流通市场、集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发展区和景区化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幸福美丽新村,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联动推进“四化”,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无障碍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城乡联营。
——坚持分类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探索各类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类区域平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升农村建设水平,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是: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60%和6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800亿斤以上,肉蛋奶、蔬菜和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快速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有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同步建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在全省普遍建成市(州)级或县(市、区)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农民生活达全面小康水平。
 
专栏1  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实际 2020年规划 指标属性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94.80 ≥588.8 约束性
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 2496 4430 预期性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673] [600] 预期性
农业科技贡献率(%) 56 60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53 63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6 98 预期性
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2295 3000 预期性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55 75 预期性
主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总产量(万吨) 3442.8 ≥3500 约束性
肉蛋奶总产量(万吨) 920.2 978 预期性
蔬菜总产量(万吨) 4240.8 4500 预期性
水果总产量(万吨) 806.5 1000 预期性
水产品产量(万吨) 138.6 180 预期性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个) 8703 9200 预期性
农民合作社数量(万个) 5.8 7.0 预期性
家庭农场数量(万个) 2.3 5.0 预期性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 17.5 25 预期性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 30.9% 50 预期性
“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个) 5136 5600 预期性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247 >15000 预期性
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个) 9582 30000 预期性
农村脱贫人口(万人) [977] ≥[380] 约束性
农村生态环境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60 75 预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0 90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36.02 ≥40 约束性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4.5 85 预期性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障,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形成覆盖城乡的供水网络体系。加强小型水库、引提水、水系连通、抗旱应急水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牧区、林区水利工程,改善旱区用水条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良种良法、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加强项目整合,统筹区域布局,统筹项目安排,统筹资金投放,统筹组织实施,切实加快高标准农田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3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
)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以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为重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机制。建立省级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全省耕地质量全面调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到2020年,全省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至1个等级,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6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提高到60%。
二、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适用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聚焦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加快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主要经济作物机播机收技术,突破生产机械化瓶颈。加快现代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适用机械设备推广,积极发展喷灌滴灌、智能温室圈舍、自动饲喂等先进设施,加快普及高性能、低成本、易操作的农业设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节能环保农业机械,促进设施装备升级和农机农艺融合。
(二)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两主体、四中心”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机”行动。创新农机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三)强化农业机械化基础保障。建立政府、农民和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机化生产道路、牧道、林区公路建设。继续加强机电灌溉设施改造和新建,进一步推进太阳能光伏提灌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农机设施管护机制和运营制度。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一)健全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完善农业遥感监测应用体系、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和畜禽屠宰监测统计抽样调查系统等大数据工程,建立全省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相统一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水平。
(二)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智慧林业、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强化农林物联网试验示范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在线化和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媒体媒介、电商平台与各类商家深度融合,打造省级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国知名农村电商平台。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并提升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四)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宽带乡村”、4G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不断探索信息进村入户新载体,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抓好全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整体推进全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惠及面。
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预报准确度,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建设,拓展气象为农服务领域。
(二)完善灾害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力度,完善非工程措施,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加快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明确洪水风险管理目标并强化相应措施。加强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
(三)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种子苗木检疫监管和农作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及阻截防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建设绿色植保体系。健全动物疫病联防机制,严格落实强制免疫、产地检疫、监测预警、消毒灭源、应急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做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实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严格实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统筹做好包虫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建设,完善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完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指定通道和申报点规范化建设,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疫情处置和扑杀补贴机制,推进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测工作。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一)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公益性支撑和引领作用。实施新品种创制专项,开展遗传育种、防病治病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试验平台(基地)建设,重点开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木等21个产业领域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新材料创制和方法创新。围绕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完善省、市重点优势科研院所条件建设,改善创新条件,提升创新能力。
(二)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突出特色农林动植物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开展涵盖品种筛选、种植或养殖、病虫害防控、综合利用、冷链物流、现代营销等全产业链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示范,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为重点,加强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建强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
(三)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构建职能明确、管理科学、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方式,推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院(校)地合作等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环节科技服务无缝衔接。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人员活力为突破口,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加强成果转化、提高技术服务收益、兼职取酬、离岗转化和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强化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专栏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以实施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名录的16处工程为重点,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在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934万亩,开展田网、渠网、路网“三网”和耕地地力建设。中低产田基础地力提高15%以上,耕地有效灌溉率达47%,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推进1500万亩耕地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建立农作物秸秆还田示范区、种养循环示范区、绿肥种植示范区和酸化土壤治理连片示范区。在全省建设500个综合性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建设省级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机制。
农机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创新示范、全程机械化行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服务主体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农机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8大重点任务,基本做到农机安全监管检测装备、事故处理装备区县全覆盖,农机安全监管考试装备市州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5000万千瓦,力争创建部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100个,建成30个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新建技改机电提灌站12000座,机电提灌能力达到2100万亩。
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以成都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农业市场流通向网络化转型。深化农业电子政务公开力度,持续推进网络平台升级改造,整体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全省农业新型生产主体信息化水平达到51%,行政许可100%实现网上公布及受理,涉农资金及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达100%,网络平台覆盖50%以上行政村,信息服务惠及80%以上涉农农户。
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在8个市建设省级区域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其他13个市(州)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10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厂),176个县建设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收集点,改建迁建44条省际间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新建改建446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立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测中心3000平方米。建立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26个产粮大县建设农作物病虫害标准化观测场,在65个农业县建设田间自动化监测点780个,开发应用农作物病虫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新建天敌昆虫工厂,成片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000万亩。健全种子、苗木等植物检疫执法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在重大植物疫情发生与扩散关键区域实施源头治理,建立阻截带。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为重点,在完善现有12个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增设肉牛、肉羊、禽类、兔类、饲草、淡水养殖、蚕桑、道地中药材、蜂业团队,实现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力量联合、资源整合,大力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现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具有涉农大专以上文凭,三年轮训一次。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重点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0个,推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以及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与协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不断完善推广方式方法和手段,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完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农技人员职称、工资等倾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第四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围绕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根据不同海拔立体空间、多元季节气候特点和不同产业特性、市场空间大小等,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推进适度经营规模,充分挖掘发展潜力。重点抓好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
(一)种植业布局。依托品种结构调整,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快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
粮油产业。根据全省粮食生产区优势、生产技术条件和作物增产潜力等因素,突出10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分配和布局,选择全省18个市(州)的90个重点县(市、区)为粮食生产能力布局规划核心区,规划产能任务(见附表1)因地制宜发展油料作物生产。突出油菜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产油大县建设,推广双低油菜品种,推进以“油菜花节”为主题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饲草产业。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提升耕地肥力,推进“粮改饲”试点,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及饲用玉米、饲用薯类等饲料作物,积极发展绿肥产业,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每年建设20个“粮改饲”示范区。
茶叶产业在保持茶园面积总体稳定在500万亩左右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向适宜地区和发展基础好、农村群众发展积极性高的地区调整,重点建设“两带两区”优势集中种植区,即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六大优势产品加工集中区,即川西名优绿茶加工区、川南名优早茶加工区、川东北富硒茶加工区、川中茉莉花茶加工区、工夫红茶加工区、藏茶加工区。(见附表2)。
柑橘产业。建设甜橙生产产业带、柠檬生产产业带、晚熟及宽皮柑桔产业带和金沙江、赤水河优质鲜食柑桔产业带四个重点柑桔产业区(见附表3)。
特色水果。建设龙门山优质猕猴桃产业带、攀西晚熟芒果产业带两大特色水果产业带和大凉山石榴生产区、川西高原甜樱桃生产区、川南晚熟荔枝及龙眼生产区、优质葡萄生产区、优质枇杷生产区、优质水蜜桃生产区、优质梨生产区、优质苹果生产区八大特色水果重点生产区(见附表4)。
蔬菜产业。重点建设攀西冬春喜温蔬菜区、川南早春蔬菜区、盆地外销加工蔬菜区和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带,形成“三区一带”的蔬菜产业发展布局(见附表5)。重点发展食用菌工厂化设施化栽培产区、袋料栽培产区、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有计划地开采野生珍稀菌类(见附表6)。
花卉苗木产业。依据全省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城市和新村建设需求,发展鲜切花、小盆花、绿化苗木、川派盆景、观叶植物和设施花卉及种苗种球等花卉苗木产业(见附表7)。
中药材产业。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五大中药材主产区(见附表8)。
蚕桑产业。重点建设攀西蚕桑产业带、川中北蚕桑产业带、川南蚕桑产业带和川北柞蚕产业带四大蚕桑产业带(见附表9)。
(二)畜牧业布局以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为重点,围绕生猪产业控量提质、牛羊产业加快发展、禽兔产业稳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畜禽种质资源、草地资源等优势,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见附表10)。
生猪。成都、德阳、资阳、内江、自贡等川中经济发达的人口密集区,生猪发展以控量提质为重点;山区、三州加快发展;其余主产区稳量提质发展,力争全省生猪出栏基本稳定在7200万头。
肉牛。川中平原丘陵区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专业化育肥;川东北盆周区、川南丘陵区推行能繁母牛适度规模繁育,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川西北牧区要减畜提质,发展牦牛高效生态养殖。
肉羊。川中平原丘陵区加强本区域优势品种选育和推广,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川南丘陵区、川东北盆周区加强地方品种选育和新品种(系)培育工作,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创建优质羊肉品牌。
禽兔。川中丘陵区重点发展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特色养殖,建设四川优质家禽优势产区;以宜宾、自贡、乐山、雅安、绵阳、广元、南充及周边市为主建设优质兔生产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肉兔、长毛兔及獭兔养殖。
奶牛。在成都、眉山、绵阳、德阳、雅安等市,加快引进和繁育高产奶牛,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在川南、川东北、川西南山区,利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建设特色奶业优势区;在川西北牧区重点发展特色牦牛乳业。
特色养殖。重点在川西北高原区加强牦牛、藏山羊、藏绵羊选育,发展特色牦牛、藏羊和藏猪、藏鸡产业,重点发展牦牛特色乳制品。
蜂。在成都等地发展西蜂规模化、标准化的转地放蜂养殖基地,推进机械化饲养;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和盆周山区发展定地、小转地的中蜂标准化养殖,利用中蜂资源和野生蜜源植物生产优质生态蜂蜜。
(三)水产业布局以健康养殖为核心,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动名优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特色、健康、生态渔业发展。
平原区。以发展专业池塘精养为主,重点发展农业部主推品种及四川优势、特色品种及观赏鱼类。
丘陵区。以多种模式稻田和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农业部主推品种。
盆周山区。以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和水库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和农业部主推品种。
攀西地区。以发展水库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热水性、冷水性鱼类养殖和苗种早繁基地建设。
(四)林业布局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差异性优化林业产业发展布局(见附表11)。
短周期木质工业原料林。以盆中丘陵区、盆周山区为重点,在泸州、宜宾、乐山和成都、自贡、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凉山18个市州的95县(市、区),重点发展巨桉、柳杉、杉木、杨树、红椿、栾树、香樟、桤木、马尾松等树种。
竹林。主要在泸州、宜宾、乐山和成都、自贡、绵阳、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14个市州的53县(市、区),重点发展绵竹、慈竹、楠竹、苦竹、方竹、雷竹等竹种。
珍贵树种及大径级用材林。以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区和盆中丘陵区为重点,在南充、凉山、雅安和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广安、达州、巴中、眉山、资阳、阿坝19个市州的113县(市、区、局),重点发展香樟、银杏、桢楠、桂花、红椿、红豆杉、柏木、马尾松等树种。
特色经果林。以盆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川西南山地区为重点,在全省21个市州的159县(市、区),重点发展核桃、油橄榄、(青)花椒、杜仲、木耳等特色经果林。
二、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推进种业强省建设。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提高全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实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工程,建成制种基地27万亩,带动建设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建立健全种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跟踪机制。全省建设粮食作物良种生产基地110个、共99万亩。强化菜果茶药等特色种植业良繁体系建设,加快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
深入实施畜禽、水产、桑蚕良种工程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加快推进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抓好生猪引种,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良生猪品种,积极发展藏猪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力争建成种猪强省;不断加强牛羊等草食牲畜区域优势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肉牛核心育种场、肉羊种源基地县建设,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龙头,各片区重点苗种场站为骨干,苗种繁殖场(点)为补充的水产种苗体系,抓好原良种场基础设施改造,积极开展良种选育和亲本更新工作,提高亲本质量和良种覆盖率;加快推进以省(市州)级蚕种原种场为核心、以攀西蚕种繁育基地为重点、以蚕种冷库为依托的全省蚕种良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优质高抗蚕桑品种选育、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蚕桑种质(基因)资源库保护、蚕种繁育及冷藏加工等基础设施设备改造,新建桑树工厂化育苗基地、桑树品种园与品种扩繁基地。加强优质畜禽、牧草、桑蚕等新品种推广,加强水产良种培育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开发,突出育种场、制种场、性能测定站等关键性和公益性建设内容,增强制种供种能力。强化良种繁育监管体系建设,促进种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强粮食综合产能建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树立现代食物安全观,以粮食基本自给为导向,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左右,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集中连片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在粮食产量5亿斤以上的60个重点县提质扩面,打造一批产量稳定、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粮食生产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粮经复合基地建设,围绕成绵、成乐、川东三条高速沿线以及攀西等重点区域。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的集成技术模式,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实施“川米优化”工程,大力发展优质口粮品种,打造优质品牌,实施四川浓香菜籽油品牌推广行动。从品种源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水稻、小麦优质专用品种,推动“粮改饲”,扩大饲用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川西高原青稞种植面积。推进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脱毒种薯推广面,把四川建设成为马铃薯产业强省。
(三)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扎实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示范市县和重点县建设,科学确定粮、经、饲结构,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科学搭配产品熟期,从科技创新、加工提升、产品功能等多方面着手,做大果蔬、茶叶、蚕桑、木竹、中药材、草食牲畜、淡水养殖等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重点建设优质蔬菜2000万亩、水果1000万亩、茶叶500万亩、中药材300万亩、花卉200万亩、蚕桑200万亩,到2020年,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4200万亩,综合产值达6000亿元,其中蔬菜2000亿元,茶叶、水果、中药材均达到1000亿元。建设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1000万亩,建设一批现代农业重点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示范推动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水平上新台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优质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柑桔产业实施“双晚”战略,茶产业坚持以名优绿茶为主,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大宗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藏茶,蔬菜产业重点发展攀西地区冬春喜温蔬菜,川南“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中药材结合市场需求,立足生态,重点发展道地药材,突出发展一批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延长的品种。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项目,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发挥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300只、肉鸡3万只和存栏奶牛100头、蛋鸡1万只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突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稳定川猪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蜜蜂,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采取新造和改造结合,大力推进木本粮油基地、珍稀林木及木竹原料林基地提质增效和扩面增量。大力实施木本粮油加工扩能、林产加工技改、竹木加工落后产能淘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工程,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综合效益明显、辐射带动强劲的林产加工园区,推动林产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林业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特色经济林产品总量达300万吨。
加快发展水产健康养殖,进一步挖掘养殖潜力、拓展养殖空间。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配套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以及环保处理设施设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池塘养殖循环用水改造,支持工厂化养殖循环用水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控制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养殖规模和密度,规范网箱养殖,推广环保型网箱,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建设百万亩江河湖泊库区生态渔场。到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
(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全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以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在优势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清洗、分级、包装、预冷等一体化的商品化生产线,建设一批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鼓励使用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抓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稻谷副产物等特色农产品及副产物深度加工,集中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端产品。
(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农文旅融合为手段,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灵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组织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系列节庆活动等为平台,打造精品景点,扩大产业发展影响力,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普园等休闲农业景区景点,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专业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农带旅、以旅促农”良性循环,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打造平原风光产业带、民族风情产业带、红色故里产业带、川南田园风光产业带等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一批林业生态旅游名胜区精品,促进林业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森林体验、野生动植物观赏教育等林业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森林康养等生态康养产业。到2020年,支持创建乡村旅游强县20个,森林康养林1000万亩,基本建成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
(六)打造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产品绿色原料生产基地认证与保护,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加工水平。以农副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通过农旅专业合作社、生鲜电商O2O等新型平台,构建“美丽四川”农副土特旅游商品体系。完善“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促进“三品一标”质量品牌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及“三品一标”产品,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围绕茶叶、水果、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和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采取财政奖补等方式,扶持“天府龙芽”“四川泡菜”“川粮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鼓励和支持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抱团打造品牌,通过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手段,全面提升品牌科技含金量,加强创意设计,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四川省著名商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端品牌,逐步形成农产品“四川品牌”优势。
强化市场开拓树立“大产业推进大品牌、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理念,用好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积极举办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等“川货全国行”活动;深入组织开展农博会、菜博会、茶博会、泡菜展销会、西部金穗会、茶叶开采周、蔬菜品鉴会、水果采摘节等“惠民购物全川行动”,扩大“四川造”产品销售,促进产销对接。
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产销对接和对外贸易。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化解结构性、季节性、阶段性供给失衡,有效对接生产和流通,推动市场开拓。加大品牌推介和产品宣传力度,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对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四川品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互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种养融合、产加销一体发展。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要求,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合理布局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大力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种植业集中生产区、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设养殖场;发展规模养殖,养殖场的规模与种植业基地的规模相匹配,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规划种植业产业基地,同步规划养殖用地。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努力提高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大力推行PPP模式,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林下种养业等发展模式,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通畜禽废弃物还田利用的通道。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元素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引导和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服务业、农村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示范县(市、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农村消费、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家服务、“川粮网”等电子商务综合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产销衔接。加快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村经营性养老服务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三)构建产业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把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支持农户利用各项农村产权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创新产业链各环节联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共同设立营销基金,联合打造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探索产业融合多种形式、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投融资机制,集中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功能完善、种养循环发展、生产要素聚集、科技保障有力、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示范效应明显、综合效益良好、产业深度融合的综合示范典型。”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开展标准评价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涵盖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农业服务的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治、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药(兽药)使用等的支持。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安全县创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三大体系。实行网格化监管,落实各级监管职责,规范监管服务行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数据传输系统和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监测、消毒、应急处置和疫病净化等关键措施,实施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与无特定病原场评估认证管理,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工作。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统一权威的追溯管理系统,加快完善市(州)、县(市、区)追溯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访问入口,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实施对象,扩大追溯系统应用覆盖面,力争5年内规模经营主体、主要获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全面推广“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模式,保障公众消费安全。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和配套规范性文件,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体系,探索农产品生产及收贮运、加工环节全链条监管模式,构建全程监管机制。完善行业自律、问题约谈、信用体系等制度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共治机制。
五、提高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一)优化对外开放合作格局。强化合作共赢、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农业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农业交流合作和经贸合作,承办好四川农业博览会、川台农业合作论坛。积极承接农业援外任务,实施农业“南南合作”乌干达二期项目、援布隆迪高级农技专家组(三期)项目等农业援外项目。
(二)提升农业“走出去”能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促进农业对外贸易带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探索外向型农业发展路子。促进以种子、畜禽、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企业走出去,形成既有骨干企业带头,又有中小企业配套,有梯度、有纵深的“走出去”企业群体,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抱团赴境外建设农业合作园区。加强乌干达、缅甸、俄罗斯楚瓦什等境外农业园区建设。依托中欧班列等国际交通物流大通道,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市场,加强四川蔬菜直供澳门,利用香港国际大都会的桥梁和辐射作用拓展 “川字号”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提高农业引进来水平。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目标,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品种、人才及管理经验,重点引进生猪优良品种和以色列旱地节水农业技术,深入推进合作园区建设,推动新津和盐边两个川台农业合作园区提档升级。
专栏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提升、高产高效创建、生产组织创新、科技支撑示范、农机化推进、机电提灌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水利建设、气象保障、粮食收储及流通体系11个支撑工程。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800亿斤以上。
新一轮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开展新一轮示范县、重点县建设,培育一批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打造一批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市县。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工程: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高效种植业5000万亩,其中“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包括稻田养鱼)现代农业产业2000万亩,优质高效蔬菜1000万亩、水果1000万亩、茶叶500万亩、中药材300万亩、花卉200万亩,发展优质高效规模养殖5000万头,其中猪3800万头,牛200万头,羊1000万头。
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壮大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新建和改造提升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1000万亩。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推进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创建工程,开展部、省、市三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畜禽良种推广、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能繁母牛扩群增量行动、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
现代草原畜牧业和草牧业试点示范:大力开展标准化规模化草种基地、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改良和草产品生产加工试点项目建设,通过“两棚一圏”、现代家庭牧场等项目的建设,推动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质。到2020年,完成1000个现代家庭牧场示范建设。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开展老旧池塘建设、“粮经复合模式”稻田养鱼改造,年改造池塘2万亩、建设稻田养鱼基地10万亩,力争年均新增加水产品产量8.64万吨,实现产值42.8亿元。
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建成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泸州5市为核心,达州、遂宁等地区为辅助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7万亩,带动建设全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杂交水稻良种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
茶叶产业提升:把四川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基地。到2020年,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建成千亿川茶产业,把“天府龙芽”等区域品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
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立足我省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盆边山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原区等中药材五大重点区域,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
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采取新造、低改、丰产管理等措施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珍贵大径级用材林,材用、笋用、观赏等竹林以及木本油料、木本调料、木本药材、木本粮食、森林蔬菜等特色经济林,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其中现代木质原料林基地1200万亩、现代竹林基地1000万亩、现代特色经济林基地800万亩。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重点建设县乡村基层监管服务体系,配置业务用房、设施设备,建设乡级检测室2400个、村级速测点1万个。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0项,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核心保护区37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构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配备网格化移动终端设备500套,新增3500家生产经营主体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8个,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3个、县25个。改扩建省级动物源耐药性监测兽药检测实验室2000平方米,在全省建设1个新兽药研发创新平台和5个中兽药研发基地。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建设一批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林业生态旅游示范村、示范休闲农庄、示范农业主题公园、花果人家、森林人家,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到2020年,打造20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建成800个农业主题公园。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初加工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初加工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全省1/3的县基本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1/3的农产品实现商品化处理。
对外农业合作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100万亩以上,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个以上。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农业开发与产能合作,鼓励农业企业抱团出海,引导50家农业企业赴境外投资,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园区5个。促进农产品贸易,组织300家次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拓农产品境外市场。
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全省183个县(市区)、21个市州和1个省级农业执法机构配置执法设备203套(包括执法执勤专用车辆、取证设备、速测仪、录音笔和便携式电脑、蓝牙打印机等执法所用成套设备),建设、改造市县执法专用场所和罚没物品储存及处理设施406个,改造面积20300平方米。培训执法人员3000人次。开展农业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20次,参与检查和评查达1000人。建设全省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平台1个。每年选择60个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示范县建设,命名5-10个省级示范窗口。

第五章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创新带动联结机制,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完善补贴、金融、保险、设施用地等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扩量,出台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办法,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训,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交流。完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参与当地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到2020年,全省重点培育6.4万个专业大户,5万个家庭农场。
(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提质,开展实体化运作,创建一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产加销服一体经济。规范合作社运营,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合作社服务质量,明确财务管理规范,实现财务公开透明。加大对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不断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和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财政项目优先向评级较高的合作社倾斜。到2020年,全省培育发展7万个农民合作社。
(三)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监管引导,在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住创造条件。围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茶叶、木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以商招商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00个。
(四)加强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型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突出需求导向,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强化分类指导。按照国家规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统一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探索构建配套扶持政策。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快速传递链,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率先在新型职业农民身上实现转化和应用。
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一)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强化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服务,开展信息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等服务。采取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鼓励措施,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耕地、林地流转专项奖补资金,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合理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担保试点工作,对流入方进行资质审查,加强对工商资本的合理引导和监管,防止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二)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利用国家产业政策,针对性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渠系配套建设,解决农业发展水、渠、路、电等瓶颈问题,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基础支撑。落实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提高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推广“合同订单”“收益分成”“股份合作”“托养寄养”等模式,引导农户与带动主体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植保植检、农场品质量安全监管、疫病防控、林业、草原防火等能力建设。探索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二)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发展经营性服务,引导会农业技术、有生产要素、懂市场经营的农民领办经营性服务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粮食产后服务等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实施农业和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拓展供销合作社在土地托管、农村合作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经营服务领域,开展保姆式、菜单式、超市式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专栏4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育2000个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培育一批稳定发展、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培育2000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促进农民合作社开展实体化运作;培育920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加快办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次,其中生产经营型18万人、专业技能型6万人、专业服务型6万人。

第六章 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在“十大扶贫行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目标。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一)优化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地理、生态和区位等比较优势,引导贫困地区统筹抓好粮油、畜牧、经济作物、林竹、水产、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行动,调整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调减低端劣质产品,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农超对接,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初步形成“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助农增收人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山、水、田、林、路、园、沼综合治理,推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生产设施改善,夯实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基础。积极支持四大片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加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健康养殖池塘、饲草饲料基地以及草原围栏、棚圈、牧道、人工打贮草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现代养殖业发展。加大贫困地区林区道路、森林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培育,实现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扶贫和生态保护扶贫。
(三)深化科技富民行动。建立农业科研院所精准帮扶机制,深化厅属农业科研院改革试点,强化“农科教””和 “产学研””结合机制,推行农技人员职称评定、聘用、管理与技术帮扶实效挂钩,推动川农大、省农科院、畜科院、草科院、农机研究院和市州农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科技力量向贫困地区有效延伸、农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优先转化、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科学技术在脱贫攻坚一线及时跟进。实施“千乡万村送农技行动计划”,在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帮扶,为贫困户提供菜单式的农技服务。加强贫困地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四大片区”紧缺人才计划,开展驻村农技员、贫困村负责人全覆盖培训,搭建农技员QQ群,用好农技宝、国家农技推广云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工具,为基层农技人员、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远程技术支持。落实驻村农技员生活工作保障措施,确保农技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到2020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四)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重点扶持对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开展“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造血式扶贫模式。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贫苦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五)抓住对口帮扶机遇。借助帮扶地区、帮扶企业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市场优势,深化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探索集体资源入股分红、协调管理分红、资产出租承包等方式逐渐壮大集体经济;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设施装备,以更大力度推进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业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推进品牌打造,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在项目资金的立项安排上对贫困地区进行倾斜支持,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插花式贫困村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每年投向贫困县的项目资金原则上不低于50%,确保政策实施到位、项目落实到位、投入安排到位。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支持贫困户以资源、资产等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加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项目贷款财政贴息力度。
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一)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稳步扩大农民外出务工规模,防范农民工失业风险,促进失业农民工再就业。合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中小微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依托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扩展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农村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到公益岗位就业。
(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将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制定完善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等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实施增收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加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
(三)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订单、定向、定岗等培训方式。强化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咨询指导、项目推介、职业介绍等服务。规范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一)多途径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民闲置资源,支持、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和林权获得租金收入;引导农村产权入股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分红收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农户,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到农户,让农民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二)落实好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惠农富农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生态补偿、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继续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培训补贴等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专栏5  农民脱贫增收重点工程
农业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到2020年预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00万亩,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600万亩,年出栏肉牛、肉羊及特色小家禽2.5亿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120万亩,农民合作社达1.4万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达80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6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形成3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万个乡村民宿达标户。
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建设:围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商、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闲置土地、厂房、校舍、批发市场、楼宇、商业街和科研培训设施,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
创业培训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专项培训计划,推进优质创业培训资源下县乡。
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到2020年,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达20%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经营参与的比重达50%以上,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一、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交通沿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确保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块,依法严厉打击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严格按规划审批各类建设用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探索推广土地复垦基金。
(二)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开展坡改梯工程建设,发展经济植物篱,提高耕地保水保土能力。推广秸秆覆盖保水等农业节水技术,合理调整马铃薯、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生产布局,推广节水抗旱品种,改进耕作方式,建设旱作节水技术推广耕地6000万亩。加强灌溉水质监测管理和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节水奖励试点工作。
(三)抓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建立天然林、基本草原、湿地资源的总量管理制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巩固好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建立一批草原生态保护区,稳妥推进基本草原确权,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制度,抓好草原执法监督,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严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完善和强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有计划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适时开展若尔盖等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保护工程,加强典型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强化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进出口管理,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发挥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自然科学普及平台功能,加强自然保护科研、管理等专业人员培训,推进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经营规范化。
二、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力度,集成推广一批水肥一体化、氮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研发和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沼渣沼液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减少化肥施用量。
(二)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应用试点。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现代高效施药器械,提高防治科学化水平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全省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全链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化治理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和新村集中供气工程,建立规模化养殖粪便第三方治理综合利用机制。实施控制秸秆焚烧工程,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应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成都平原地区率先实行秸秆全量化利用。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
(四)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工程,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集成筛选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逐步扩大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启动受污染区域土地修复、轮作和休耕试点,探索休耕期农民补偿机制。切实做好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试点范围,探索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
三、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一)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大农村水域治理力度,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疏浚堰塘河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善饮水安全监测网络,采取新建和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合理布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文明卫生知识宣传,引导村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境卫生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
专栏6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草原生态保护: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开展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亿亩。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新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20万亩,继续开展草地禁牧、围栏建设及草地修复,实施川西藏区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甘孜阿坝等高寒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到2020年,治理严重退化草原5000万亩,全省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85%以上。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到2020年,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县12个,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县10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20个,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县20个,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2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20个,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10个。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全省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成都平原区率先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每年在龙门山断裂带石亭江流域、川南土壤酸化区、川西南矿产富集区、盆地丘陵工矿区和盆周矿产富集区等重点风险区域选择30个县,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筛选集成试验示范,每年建设4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区,积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受重金属污染农产品产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90%。
农村沼气建设: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原料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工程、新村集中供气工程和生物天然气工程,到2020年,全省新建各类沼气工程1005处。
水生生物养护: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完善各类保护区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配备渔政执法艇、船,加快渔港建设。
农村河道综合治理:选择农村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示范,力争县域内流域达标。

第八章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深入实施“五大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
一、着力抓好新村建设
(一)优化建设模式。坚持城乡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握村庄演进规律,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聚居农户数量、农房建设面积,科学布局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鼓励和支持旧村落改造和保护,积极推行“小组微生”建设模式,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水平,推动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二)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加快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整合资源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全面实施旧村改造行动,推进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四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整治河渠沟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农房建设抗震设防标准,全面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农房居住安全。全面实施环境整治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建设,推进省级生态村镇创建工作,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村。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路、水、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解决农村用电容量低、电压不足、经常停电等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能源工程。积极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协同推进产村相融
(一)坚持产村相融。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建设理念,推进产业和新村互动融合,一三产业接续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依托现代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产业基地建设,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农民新村,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利用前庭后院和其他可利用空间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田园,发展绿色庭院经济,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和新村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村落。实施休闲农业富民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整合发展项目。以县为主体,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对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综合打造、成片推进。推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确保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中的新增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合理提高土地整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集体留存比例,为农村产业发展预留空间,统筹新村建设用地与产业发展布局。
三、加强和创新新村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活动,推进法律顾问进乡村。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市、区)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培育和建设新乡贤队伍并积极发挥作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持续开展“百村建设”行动,推进民族地区“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建设,培育优良家风家教。
(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建设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专栏7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工程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各种形式的新村建设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000个,力争突破3500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80%以上。

第九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为核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工程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工作,深入探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书。积极探索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
(二)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出台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外延、性质、功能和职责,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引导农民开展股份合作,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进一步完善林权和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积极推进林权流转立法工作,以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林权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田水利实施建管一体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探索农村基础设施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机制,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
(四)稳步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有序扩大耕地保护基金试点,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和农村土地整治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杜绝违规占用草原、林地、湿地补充耕地。
(五)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全面推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建立健全农业农村资产评估、交易、处置办法,完善农村产权基准价格体系,鼓励有资质的社会资产评估公司参与农村产权评估。充分利用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完善抵押、变更登记管理办法,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强化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能,对性质相同、目标和用途相近的各项农业建设投入和补贴进行适当归并,突出重点,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带动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转型升级。
(二)改进农业补贴制度。深入推进农业补贴改革,建立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效能,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对规模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法。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补”与“投”协同机制,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
(三)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价格支持体系,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有效发挥,“保两头,放中间”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形成。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拓展由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实施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完善保险产品品种和保费补贴政策。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涉农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改革,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市场定位,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优势互补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以农业担保公司为龙头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口粮作物保险全覆盖,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探索开展收入保险、农机保险等。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一)完善统筹城乡的规划体制。推动县(市)域“多规合一”试点,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县(市)域空间保护和利用的有序格局。构建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制度和衔接协调机制。
(二)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开放领域,创新供给模式。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
(三)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好全面放开除成都市外的省内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严格控制成都市人口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统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居民同等待遇。 

第十章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把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的“三农”工作职责,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加强规划衔接和协调,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完善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机制,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研究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分类指导政策。强化书记县长责任制,选好健强涉农干部和乡村干部队伍,提高农业农村工作统筹推进实效。
二、加强考核评价
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地方规划和行业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工程和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村环境治理等作为考核地方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根据年度目标任务严格监督落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与考核,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三、强化法治保障
扎实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促进乡村依法治理。加强涉农法规修订完善工作,规范行政管理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修订和完善农村产权保护、农业市场规范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持续开展涉农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侵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腐败行为。发挥村规民约和社会贤达的积极作用,健全乡村法律援助制度。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减少执法层级,优化执法方式,推进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促进依法护农、依法兴农。依法打击涉农违法犯罪和邪教势力,消除封建迷信在农村的影响,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名词解释
1.“两主体、四中心”:即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加工中心、实训中心。
2.“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3.“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发展生态。
4.智慧农业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5.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6.“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种养模式、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打造,建成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或吨粮五千元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7.“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8.五大行动: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扶贫解困行动、产业提升行动、旧村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和文化传承行动。
9.小组生微是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简称。
10. “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即“1+6”)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
11.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12. “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附:四川省“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表
附表1粮油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布局
粮食 成都市: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区、郫县、大邑县、
新都区、都江堰市、简阳市
自贡市:荣县、富顺县、沿滩区
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纳溪区、江阳区
德阳市:中江县、绵竹市、广汉市、什邡市、旌阳区
内江市:威远县、资中县、东兴区、隆昌县
乐山市:井研县、犍为县
绵阳市:三台县、安州区、盐亭县、游仙区、梓潼县、江油市
遂宁市: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
广元市:剑阁县、苍溪县、旺苍县
南充市: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蓬安县、嘉陵区、南部县、营山县、
高坪区
广安市:岳池县、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
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宣汉县、渠县、万源市、开江县
眉山市:仁寿县、东坡区、彭山区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
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
雅安市:汉源县
凉山州:会理县、会东县、西昌市、冕宁县、盐源县、昭觉县、布拖县、
德昌县、越西县
油料 成都市:金堂县、邛崃市、崇州市、简阳市
德阳市:中江县、广汉市、旌阳区、罗江县
绵阳市:三台县、梓潼县、江油市、安州区、盐亭县
内江市:资中县、东兴区、蓬溪县
遂宁市:安居区、射洪县、大英县
广元市:剑阁县、苍溪县、
南充市:仪陇县、营山县、阆中市、西充县、蓬安县、嘉陵区
宜宾市:宜宾县
广安市:广安区、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
达州市:达川区、宣汉县、渠县、大竹县、开江县
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
巴中市:平昌县、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
 
 
 
 
 
 
 
 
 
 
 
 
 
 
 
附表2茶叶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带产区 布局
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 雅安市名山区、雅安市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荥经县、蒲江县、都江堰市、邛崃市、洪雅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屏山县、高县、筠连县、宜宾市翠屏区、珙县、宜宾县、泸州市纳溪区、叙永县、荣县
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 万源市、宣汉县、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旺苍县、青川县、平武县、北川县
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 以犍为县为重点
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 高县、筠连县、珙县、宜宾县、宜宾市翠屏区、屏山县
川西名优绿茶加工区 雅安市名山区、雅安市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荥经县、蒲江县、都江堰市、邛崃市、洪雅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
川南名优早茶加工区 屏山县、高县、筠连县、宜宾市翠屏区、珙县、宜宾县、泸州市纳溪区、叙永县、荣县
川东北富硒茶加工区 万源市、宣汉县、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旺苍县、青川县、北川县、平武县
川中茉莉花茶加工区 以犍为县为重点
工夫红茶加工区 高县、筠连县、珙县、宜宾县、宜宾市翠屏区、屏山县
藏茶加工区 雅安市名山区、雅安市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荥经县
 
 
 
 
附表3:柑桔产业区域布局
优势区域 布局
甜橙生产加工区 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江安县、自贡市沿滩区、富顺县、泸县、合江县、南充市高坪区、南充市嘉陵区、阆中市、营山县、南部县、蓬安县、西充县、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广安市广安区、渠县、达州市达川区
柠檬生产加工区 安岳县、射洪县、威远县、资中县、内江市市中区、内江市东兴区、隆昌县
晚熟及宽皮柑桔生产区 青神县、丹陵县、眉山市东坡区、资阳市雁江区、荣县、金堂县
金沙江、赤水河优质鲜食柑桔生产区 雷波县、古蔺县、叙永县、宁南县
 
 
 
 
 
 
 
 
 
附表4:特色水果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优势区域 布局
猕猴桃 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苍溪县、都江堰市、绵竹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雅安市雨城区、广元市昭化区
芒果 攀西晚熟芒果产业带 攀枝花市仁和区、攀枝花市西区、攀枝花市东区、盐边县、米易县、
葡萄 鲜食葡萄生产区 眉山市彭山区、双流县、华蓥市、西昌市、成都市龙泉驿区、攀枝花市仁和区
酿酒葡萄生产区 茂县、理县、小金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得荣县、丹巴县、乡城县、巴塘县
甜樱桃 优质甜樱桃生产区 汶川县、茂县、九寨沟县、越西县、汉源县、理县
枇杷 早熟枇杷生产区 米易县、盐边县、冕宁县
中熟枇杷生产区 仁寿县、成都市龙泉驿区、双流区
晚熟枇杷生产区 石棉县、茂县
石榴 优质石榴生产区 会理县、西昌市、德昌县、攀枝花市仁和区
优质水蜜桃生产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简阳市、双流区、仁寿县、西充县、达州市达川区
优质梨生产区 绵竹市、罗江县、苍溪县、汉源县、华蓥市、金川县
苹果 优质苹果生产区 盐源县、越西县、小金县、茂县
荔枝、龙眼 晚熟荔枝龙眼生产区 泸县、合江县、泸州市江阳区、泸州市龙马潭区、宜宾县
附表5:蔬菜产业区域布局
产区 布局
攀西冬春喜温
蔬菜区
米易县、盐边县、攀枝花市仁和区、汉源县、西昌市、德昌县、会东县
川南早春蔬菜区 宜宾市南溪区、江安县、宜宾县、宜宾市翠屏区、珙县、夹江县、峨眉山市、乐山市五通桥区、乐山市市中区、犍为县、威远县、内江市东兴区、内江市市中区、资中县、隆昌县、泸州市江阳区、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泸县、泸州市龙马潭区、荣县、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沿滩区、富顺县
盆地外销加工
蔬菜区
彭州市、郫县、金堂县、成都市新都区、新津县、崇州市、简阳市、大邑县、邛崃市、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眉山市彭山区、广汉市、什邡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江油市、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安县、三台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遂宁市船山区、遂宁市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阆中市、南充市高坪区、西充县、南充市顺庆区、南充市嘉陵区、营山县、蓬安县、广安市广安区、广安市前锋区、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开江县、渠县、雅安市雨城区、巴中市恩阳区
盆周山区高山
蔬菜带
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广元市昭化区、剑阁县、大竹县、达县、宣汉县、达州市通川区、巴中市巴州区、峨眉山市(山区)、叙永县、古蔺县、汶川县、理县、茂县、阿坝县、泸定县、松潘县、昭觉县、马尔康市、红原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康定市、美姑县、盐源县、越西县
 
 
 
 
 
 
附表6: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
产区 布局
工厂化、设施化栽培产区 郫县、都江堰市、金堂县、西充县、大邑县、峨眉山市、内江市市中区、岳池县、崇州市、南充市顺庆区
袋料栽培产区 金堂县、中江县、什邡市、郫县、简阳市、成都市双流区、雅安市名山区、成都市青白江区、蓬溪县、宣汉县、绵竹市、达州市通川区、叙永县、泸州市龙马潭区、洪雅县、红原县、松潘县、马尔康市、阿坝县
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 通江县、青川县、宣汉县、南江县、万源市、长宁县、九寨沟县
野生珍稀菌类产区 西昌市、米易县、雅江县、稻城县、乡城县、泸定县、康定市、金川县、小金县
 
 
 
 
 
 
 
 
 
 
附表7花卉苗木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布局
鲜切花 西昌市、成都市锦江区
小盆花 成都市锦江区、郫县
绿化苗木 成都市温江区、郫县、都江堰市,乐山市
川派盆景 成都市温江区、郫县
观叶植物 郫县
设施花卉及种苗种球 西昌市、攀枝花市
 
 
 
 
 
 
 
 
 
 
 
 
 
 
 
 
附表8: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
   县(市、区)
成都平原区 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什邡市、绵竹市、江油市、泸州市安州区、眉山市彭山区、夹江县、成都市新都区、郫县、成都市青白江区、简阳市
川中丘陵区 金堂县、中江县、三台县、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大英县、遂宁市船山区、射洪县、遂宁市安居区、蓬溪县、犍为县、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市南溪区、犍为县、巴中市恩阳区、武胜县、岳池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
盆周山区 古蔺县、合江县、叙永县、北川县、平武县、峨眉山市、沐川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洪雅县、宝兴县、荥经县、青川县、苍溪县、旺苍县、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达州市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天全县、邻水县、屏山县、筠连县、剑阁县、梓潼县、广元市昭化区
川西南山地区 米易县、布拖县、盐源县、汉源县
川西北高原区 九寨沟县、茂县、松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金川县、小金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壤塘县、康定市、泸定县、雅江县、理塘县、九龙县、丹巴县、稻城县、得荣县、乡城县、木里县、西昌市、雷波县、美姑县、炉霍县、石渠县、冕宁县
 
 
 
 
 
附表9:蚕桑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带 布局
攀西蚕桑产业带 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冕宁县、西昌市、盐边县、米易县
川中北蚕桑产业带 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三台县、南部县、西充县、南充市嘉陵区、仪陇县、阆中市、乐至县、安岳县、射洪县、中江县、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蓬安县、武胜县、渠县
川南蚕桑产业带 高县、珙县、兴文县、宜宾县、筠连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荣县、富顺县、井研县、丹棱县、青神县、古蔺县
   
川北柞蚕产业带 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广元市利州区、宣汉县、万源市
 
 
 
 
 
 
 
 
附表10:畜牧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布局
生猪 成都市:金堂县、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
新津县、都江堰市、简阳市
自贡市:荣县、富顺县
泸州市: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中江县、什邡市、罗江县、广汉市
绵阳市: 游仙区、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江油市
广元市: 元坝区、旺苍县、剑阁县、苍溪县
遂宁市: 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
内江市: 东兴区、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
乐山市: 市中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峨眉山市
南充市: 高坪区、嘉陵区、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
西充县、阆中市
宜宾市: 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
兴文县
达州市: 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
雅安市: 名山县、雨城区
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恩阳区
广安市: 华蓥市、岳池县、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
眉山市: 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区
资阳市: 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凉山州: 西昌市、会理县、会东县
肉羊 凉山州:西昌市、会东县、会理县、美姑县、盐源县、喜德县、
昭觉县、普格县、金阳县、冕宁县、雷波县、德昌县。                                                     眉山市:仁寿县。                                                         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                                                        攀枝花市:盐边县。                                                          
资阳市:乐至县、雁江、安岳。                                                  南充市:嘉陵区、顺庆、西充、高坪、营山、阆中市、蓬安县、
仪陇县、南部县。
自贡市:富顺、荣县、贡井区。                                                  
肉羊 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                                                   宜宾市:屏山县。                                                               泸州市:泸县、合江县。                                                           绵阳市:梓潼县、北川县、盐亭县、三台县。                                            乐山市:马边县、井研县。                                                                 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                                                        达州市:宣汉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达川区。                                   德阳市:中江县。                                                                   遂宁市:蓬溪县。                                                                       阿坝州、甘孜州。
肉牛 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                                                    德阳市:中江县                                                                 绵阳市:三台县、江油市、梓潼县、盐亭县                                                               广元市:剑阁县、青川县、苍溪县、旺苍县                                                                 遂宁市:射洪县、蓬溪县                                                                     南充市:仪陇县、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                                                             宜宾市:筠连县、宜宾县、兴文县、珙县                                                                              广安市:邻水县、广安区                                                                        达州市: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                                             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                                                         凉山州:冕宁县、会理县、盐源县、会东县、西昌市、美姑县、
宁南县、越西县、布拖县、喜德县、甘洛县                                                     攀枝花市:米易县                                                         资阳市:安岳县                                                           雅安市:汉源县                                                            甘孜州、阿坝州                                                   
禽兔 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广安市、宜宾市、眉山市、泸州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
西蜂:成都市、眉山市、德阳市、乐山市、绵阳市                                       中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
 
附表11:木竹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布局
短周期木质工业原料林 成都市:彭州市、邛崃市、简阳市
自贡市:富顺县、贡井区、荣县、大安区、沿滩区
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
绵阳市: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游仙区、梓潼县
广元市:旺苍县、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
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
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
乐山市:市中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夹江县、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峨边县
南充市:高坪区、顺庆区、嘉陵区、南部县、阆中市、仪陇县、营山县、蓬安县
宜宾市: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
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武胜县、岳池县、邻水县
达州市:达川区、通川区、开江县、渠县、宣汉县、万源市
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
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天全县、荥经县
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
凉山州:西昌市、会东县、普格县、越西县、喜德县、美姑县、布拖县
竹林 成都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
自贡市:富顺县、荣县、大安区
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绵阳市:平武县、安县
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
内江市:市中区、资中县、隆昌县
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峨边县
南充市:高坪区、西充县、营山县
宜宾市: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
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武胜县
达州市:大竹县、渠县、宣汉县
巴中市:恩阳区
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天全县、荥经县
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
珍贵树种及大径级用材林 成都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新津县、双流区、大邑县、龙泉驿区、简阳市、金堂县
自贡市:荣  县、富顺县、大安区、沿滩区、自流井区
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
绵阳市: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安  县、游仙区、梓潼县
广元市:苍溪县、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昭化区
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
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
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夹江县、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峨边县
南充市:高坪区、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南部县、阆中市、仪陇县、营山县、蓬安县
宜宾市:翠屏区、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  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
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
达州市:达川区、通川区、开江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万源市
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
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天全县、荥经县、宝兴县
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
阿坝州:汶川县、松潘县、观音桥林业局
凉山州:会东县、宁南县、越西县、喜德县、美姑县、金阳县、布拖县
特色经果林 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和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
 
 
 
 
 
 
 
 
附表12:特色水产业区域布局
产业 布局
鲟鱼、鲑鱼、鳟鱼、雅鱼等冷水、亚冷水性鱼类 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旺苍县、南江县、通江县、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越西县、甘洛县
鲶鱼、长吻鮠、黄颡鱼等长江上游经济鱼类 邛崃市、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内江市市中区、资中县、威远县、南溪县、大英县、射洪县、泸县、高坪区、武胜县、绵阳涪城区、安县
斑点叉尾鮰、鲈鱼、泥鳅等名优鱼类 自贡市大安区、富顺县、资阳市雁江区、内江市东兴区、隆昌县、遂宁安居区、蓬安县、大竹县、平昌县、乐山市市中区、井研县、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绵阳涪城区、安县、三台县、盐亭县
优质四大家鱼 简阳市、眉山东坡区、仁寿县、泸县、合江县、乐山市市中区、犍为县、井研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乐至县、安岳县、武胜县、大竹县、宣汉县、南部县、阆中市、渠县富顺县、平昌县、安县、盐亭县、三台县、遂宁安居区、宜宾翠屏区、宜宾县
 

首页| 关于我们| 项目应用| 项目终端| 新闻动态| 合作伙伴| 合作加盟|

东哲科技:全球商品第三方识别认证机构、RFID应用产业的综合服务商,公共商品信息服务平台

Alternate Text dongzhekj 东哲科技公众号

邮箱:dongzhe@dongzhetimes.com

电话:028-86618908 028-86619508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大道中段1800号移动互联创业大厦1903室

COPYRIGHT@2015 DONGZHE.COM.ALL RIGHT RESRVED

版权所有:成都东哲科技有限公司 Power by DedeCms 蜀IPC备16012974号-1